
孔繁森在西藏阿里日土縣看望孤寡老人益西卓瑪新華社照片

李保國在內丘縣崗底村為農民講解果樹修剪知識新華社照片朱旭東/攝

時任上海市長寧區(qū)法院院長的鄒碧華在接待起訴人新華社照片

可可西里的索南達杰烈士紀念碑新華社記者吳剛/攝

用熱情托舉戰(zhàn)機升空,,用生命踐行航空報國。羅陽生前照片,。新華社記者李鋼/攝

南仁東(左三)與工程技術人員在黔南州平塘縣大窩凼檢查施工進度新華社照片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供圖
他們擁有一個光榮的名字——改革先鋒。
然而,,他們再也不能來到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大會現場,,名單上的黑框,,讓我們猛然想起他們別離的時光,那是淚光閃爍的時代記憶,。
他們中有的是在工作中猝然離世,,有的是在連年累月的奮斗中積勞成疾,他們?yōu)槌绺叩睦硐敕瞰I了生命,。在波瀾壯闊的40年中,,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先鋒前仆后繼,他們是千千萬萬以生命推動中國發(fā)展進步的代表,。
改革先鋒,,這是歷史和人民賦予他們崇高的評價,這是他們以生命標定的時代精神的坐標,。這坐標標定了中國改革開放精神的高度,,標定了偉大的中國精神的高度。它指向中國的進步,、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復興,它像巍峨的高山,,挺立起我們自信的脊梁,,代表著我們黨的理想光芒,民族的偉大希望,。
時光在流逝,,道路在延伸,他們的精神永在,,為后人的奮斗提供無窮無盡的力量,。
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我們聯系了幾位先鋒人物的親人,、同事,,分享他們的激動與感懷,再次走進這些改革先鋒催人奮進的精神世界,。

孔繁森
——黨員領導干部的楷模
他離開我們24年了,,當改革先鋒名單上出現他的名字,那個頭戴禮帽,、身背藥箱的干部形象又清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痹谑澜缥菁股希麨楣伯a黨員樹立起巍然屹立的精神高峰,。
曾經和孔繁森一起戰(zhàn)斗的那曲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玉建說:“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表彰孔繁森為改革先鋒,,我們非常激動,非常振奮,,非常自豪,,因為孔繁森獲得了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的認同,是我們的驕傲,,也是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xù)前行的強大動力,。”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別拉薩副市長崗位,,赴阿里就任地委書記。
這是他第二次進藏,,1979年,,原本調任日喀則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被調到更加艱苦的崗巴縣當副書記,。那時西藏正在農牧區(qū)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他親自到一個鄉(xiāng)試點,把經驗在全縣推廣,,3年間,,他跑遍了全縣的鄉(xiāng)村牧區(qū)。1981年,,他調回山東時,,藏族牧民含淚為他送行。
1988年,,他又一次離開生病的老母和家人參加援藏,到拉薩擔任副市長,,分管文教,、衛(wèi)生和民政。這期間,,他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qū)的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鄉(xiāng)辦村辦小學,,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所敬老院和社會福利院,,他走訪過48所,。他領養(yǎng)了3個藏族孤兒,生活更加拮據,,為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義獻血換錢,清貧的孔繁森感人至深的人間大愛,,令人久久不能平靜,。
就在大家以為他要東歸返鄉(xiāng)的時候,,他又來到更加偏遠、更加艱苦的阿里,。
熟悉孔繁森形象的人,,對他戴的那頂禮帽非常好奇。那是他避風的裝備,,他的頭風一吹就疼痛難忍,。他的手杖是用來支撐那條膝關節(jié)已病變的腿,而他的藥箱里長期準備著給藏族百姓的常用藥品,。他早年在部隊醫(yī)院當過兵,,粗通醫(yī)術。他考慮到西藏地域遼闊,,牧民分散,,醫(yī)療不便,每次下鄉(xiāng)前,,都要買上幾百塊錢的藥,,為隨時遇到的農牧民看病治病。很多次這個藥箱都是李玉建替他背著,,當時他是阿里地委副秘書長,。
從1993年4月到1994年11月,短短的1年多時間,,孔繁森成了李玉建一生中最為敬佩的人,。
比孔繁森小19歲的他,跟隨孔書記一個縣一個區(qū)跑,,他親眼看到孔繁森在不到2年的時間內走遍了全區(qū)106個鄉(xiāng)中的98個,!
他親眼見到孔繁森脫下自己的毛衣,給藏族老阿媽穿上,。親眼見到抗震救災中孔繁森面臨高原反應死亡威脅時留下的遺言,。
“率領群眾致富,是我們的天職,。每一個黨員干部,,都應當與人民同甘苦、共命運,。這樣,,我們黨才有威信,國家才有希望,?!笨追鄙@段著名的話至今激勵著我們。
1994年年底,當2000千瓦的朗久地熱電廠重新發(fā)電,,阿里的夜晚不再漆黑,;當山羊絨梳絨廠和魚骨粉加工廠、硼礦脫水廠,、水泥廠等相繼在空曠的荒原上拔地而起,;當普蘭、什布奇口岸,、強拉山口公路開通,,阿里高原向世界進一步敞開了開放的大門;當全地區(qū)國民生產總值即將超過1.8億元,,全面振興阿里經濟的宏偉藍圖變成現實之時,,孔繁森卻突然遭遇車禍,永遠離開了……
20多年了,李玉建每次回山東都要去聊城,,參觀紀念館,,問候孔繁森夫人王慶芝。清明或忌日,,他都會專程到阿里西郊的孔繁森紀念園進行祭奠,。
堅守西藏39年、創(chuàng)造了外地干部在阿里工作時間最長紀錄的李玉建說:“孔繁森在物質上是清貧的,,但在精神上是最富有的,,他有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心,他有世界上最善良的靈魂,,他有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品德,,他有世界上最震撼心靈的人格魅力。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就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作為孔繁森書記的同事,,我堅定信念,,一定要堅守孔繁森精神這個高地,一定要讓孔繁森精神這面旗幟高高飄揚,。”

2016年4月9日上午,,河北農業(yè)大學教授李保國參加科技項目驗收會,;下午,緊接著參加一個果樹節(jié)水灌溉項目會,,傍晚才踏上回家的路程,。10日凌晨,妻子卻被他斷續(xù)的呼吸聲驚醒,急救車把他送到了醫(yī)院,,因心臟病突發(fā),,他永遠閉上了眼睛。
為他送行的那一天,,許多受過他恩惠的村民都灑下了熱淚,。
在邢臺的太行山一線,有上百個大大小小的村莊,。許多鄉(xiāng)鎮(zhèn),,好多村莊,很多果園和山坡,,都留下過他的足跡,,他甚至能隨口說出這是誰家的果園。很多村民也都記得,,有一個叫李保國的教授,,向他們傳授技術,帶領他們奔向富裕,。
李保國團隊核心成員,、河北林學院教授齊國輝說:“李保國35年扎根太行,把畢生精力投入到山區(qū)生態(tài)建設和科技富民事業(yè)中,,帶領10萬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李老師榮獲改革先鋒殊榮當之無愧,實至名歸,?!?/p>
從1981年走上這條路,一路走下來,,他走了35年,。
這是他在太行山區(qū)義無反顧、史無前例的“精準扶貧”,。李保國的老朋友,、河北農業(yè)大學退休教師張建鵬說:“改革開放的最終目標,是要解決社會現實中的難題,,把社會推向前進,。李保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以一種不服輸的攻堅克難的毅力,,最終攻克了三農發(fā)展中的一個個難題,,并且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和效益,找到了山區(qū)擺脫貧困和發(fā)展特色經濟的好路子,?!?/p>
35年,,他每年深入田間地頭200多天,行車4萬多公里,;他承擔了8門研究生課程和3門本科生課程,,卻從未調過一次課。
在李保國的直接引領下,,綠嶺公司的苗木,、核桃、深加工等一系列產業(yè)年收入近兩億元,;臨城縣形成132個村莊的“百里核桃產業(yè)帶”,,擁有全國最大的薄皮核桃培育基地,國家林業(yè)局在這里連續(xù)舉辦了兩屆“中國核桃節(jié)”,。
李保國是內丘縣崗底村的“榮譽村民”,。靠著李保國創(chuàng)立的“富崗蘋果”,,崗底村人均收入從80元提升到3.1萬元,,窮村變成了全國聞名的“美麗鄉(xiāng)村”。
35年間,,他讓140萬畝荒山變綠,,創(chuàng)造出“前南峪生態(tài)”、“太行山最綠的地方”,、“富崗蘋果”,、“綠嶺薄皮核桃”等數十個全國名牌。
35年間,,他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余次,,培訓人員9萬余人次,推廣36項林業(yè)技術,,完成28項山區(qū)開發(fā)研究成果,,直接幫扶100余個村莊,累計增加農業(yè)產值超過35億元,,實現山區(qū)農民增收28.5億元,,使貧瘠山溝里“刨食”的10萬農民實現了脫貧致富。
曾任河北農業(yè)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的武宇清說:“他從巍巍太行走來,,他從群眾身邊走來,,他從廣大扶貧工作者中間走來,他身上具有模范共產黨員,、先進知識分子,、優(yōu)秀脫貧攻堅干部的高尚品質?!?/p>
李保國一生的宏愿是:“把自己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p>
為了讓自己變成農民,,為了和農民親近,他永遠穿著那件舊羽絨服,,講話也力求“土氣”,。他像農民一樣愛樹如命,從來不穿硬底鞋上樹,。
但是,,把農民變成他,他不僅有耐心,,更有嚴厲,。面對農民的執(zhí)拗,李保國喊道:“在果樹管理上,,必須聽我的,。”村民們叫他“杠頭兒”,。在傳授技術過程中,,對農民“死盯、盯死”,,不許出錯,。葫蘆峪的工人在給蘋果樹拉枝時不到位,李保國當場發(fā)了火,,要求他們馬上返工,。
1997年李保國號召大家給謝花的蘋果套上紙袋,他自己買了20萬個紙袋帶到村子里,,免費發(fā)放給果農,,農民怕賠本,私下還說他的閑話,,他指著樹上的水果說:“為你好,,你不聽,等那套的蘋果值了錢,,你就想起我的好了……”
讓李保國自豪的是,,他帶出了多位名冠全國的優(yōu)秀村支書、“全國勞?!?,催生了許多著名企業(yè)和企業(yè)家,把很多農民變成了像他一樣懂科學用科學的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
2016年,,他剛剛58歲,。他最大的心愿是退休后,和老伴兒一起找個山村住下,,像太行山上的一棵樹,,把根永遠扎在這里。
老友張建鵬深情致意:“您的靈魂不死,,精神永存,。”

上海長寧區(qū)人民法院互聯網審判庭庭長章曉琴在100名改革先鋒的名單上看到鄒碧華的名字時,,先是驚訝,,后是歡欣鼓舞。她說:“作為曾經共事的領導,,他值得,!雖然鄒院長已經離開我們4年了,但我們內心從未感覺他離開,?!?/p>
2014年12月10日,47歲的鄒碧華突然發(fā)病,,永遠離開了他投身的司法改革事業(yè),。
網上立刻流傳著這樣深情的話語:“鄒碧華,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的設計者和實踐者,,全國法院司法改革領域的一位智者和勇士,,今天下午永遠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p>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后,,司法改革成為依法治國的重中之重,上海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首批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地區(qū)之一,。
時任上海市高院副院長的鄒碧華走到了改革的最前沿,。
他參與主持起草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先后召開了15次座談會,,歷經34稿,,他們在不斷尋找融通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的改革路徑。
法官員額制是這次改革最難啃的“硬骨頭”,。法官比例壓縮至33%,,將有一批現任法官進不了法官序列。
現實又不得不改:法官專業(yè)化程度不夠,、待遇太低留不住人才,,法官隊伍龐大,審判層層審批環(huán)節(jié)太多……
按資歷,、行政級別一刀切,,將使高院中院基層法院的許多一線法官面臨裁撤,。而要讓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能干法官進入員額,,勢必得罪人,。激烈的爭論,一浪又一浪撲向身處改革前沿的操盤手,。
“改革怎么可能不觸及利益,怎么可能沒有爭議,?該擔當時必須擔當,。”鄒碧華說,。
在這里,,科學細致的工作為改革確立了新的標準。為此,,鄒碧華帶領司改辦團隊,,調研全市法官分布情況、人力資源實際投入,,獨創(chuàng)了一套“案件權重系數”,,分析全市法官辦案質效,并請來調查公司進行專業(yè)分析,,尋求最佳方案,。最終,員額制改革避免了“一刀切”,。
鄒碧華曾是長寧區(qū)法院院長,,章曉琴經常想起鄒碧華的一句話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想把這件事做好!”
在章曉琴眼中,,鄒碧華是一個智慧的人,。他不抱怨,不懈怠,,盡最大努力去創(chuàng)造條件,,而不是被動等待條件成熟。面對艱巨的司法改革,,他一點一點向前拱,。做事業(yè),就是一個標準,,怎樣有利法治進步,,就怎樣設計推進。
“我覺得司法改革和信息化是真正能夠改變中國法院的兩大領域,。如果這兩年能抓緊干出模樣來,,也算對得起黨,,對得起自己的人生?!彼@樣說道,。
他的心中有一個推進中國法院現代化的崇高理想。他將目光聚焦于可視化,、大數據,、移動終端這些未來發(fā)展的大趨勢,率先研發(fā)執(zhí)行流程,、信訪,、工作臺賬等信息管理系統;推行“可視化”管理,,建立心理咨詢師參與信訪接待等科學管理制度,,探索執(zhí)行流程模式改革;在全國法院首創(chuàng)案件權重系數理論,,設計多項審判管理評估指標,;主持制定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設三年規(guī)劃,打造十大司法公開平臺……
有網友這樣說:“他是一個標尺,,他讓更多人知道,,法官不是‘官’,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者,?!?/p>
他始終把自己作為任務的終局責任人,他最愛說的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們做得好一點,,社會就會進步一點?!?/p>
章曉琴說:“遇到困難時,,感到迷茫時,都會想起他,!如果鄒院長在,,他會怎么做?我相信,,在同事中,,在陌生人中,像我這樣靠著鄒院長的精神遺產而保持斗志的人很多,!”

杰?!?索南達杰
——可可西里和三江源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先驅
在您犧牲十年后,當青藏鐵路修到您戰(zhàn)斗過的地方,我們來到可可西里索南達杰站,,看到了在這里被救助的一只藏羚羊,,那溫馴的眼神里有著對遠方的渴望。
望著鐵路橋下成隊穿越生命通道的藏羚羊,,望著簡樸的索南達杰站和它背后潔白連綿的可可西里,,索南達杰犧牲的姿勢和藏羚羊、可可西里永遠地連在了一起……
那是一個震驚中國的姿勢,,在雪域高原,,杰桑·索南達杰匍匐在地上,,右手緊握手槍,,左手拉開槍栓,面向那群盜獵者,,怒目圓睜。
這是1994年1月18日,。兩天后,,當他的助手在這里發(fā)現他的時候,可可西里的風雪把他塑成一座冰雕,。從1月8日到1月18日犧牲,,索南達杰做完了他職責范圍的所有事情,最后,,他用生命踐行了自己的誓言,。
索南達杰最后一趟行程,原本只是進行縣界勘察和礦產以及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但從第一天起,,他們就連續(xù)不斷遭遇盜獵者。他生命最后一周遇到的盜獵瘋狂而殘酷,。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藏羚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規(guī)模盜獵,數量從20萬只銳減到不足2萬只,,被列為國際瀕危物種,。面對瘋狂的盜獵,索南達杰以生命擔當起自然保護者這一神圣的職責,。
索南達杰是發(fā)起對可可西里生態(tài)環(huán)境有組織保護的第一人,。早在1988年,他就以超前的觀念,,向治多縣政府提交《關于管理和開發(fā)可可西里的報告》,。1991年,管理和開發(fā)可可西里的治多縣西部工委成立,,索南達杰兼任西部工委書記,。他身上一直裝著一本《瀕危物種名錄》,。在他的強力推動下,很快批準成立可可西里林業(yè)派出所和野生動物保護辦公室,,后來又成立“高山草場保護辦公室”,。依托西部工委,索南達杰組建了我國第一支武裝反盜獵隊伍,。在索南達杰擔任西部工委書記至犧牲的540余天,,先后12次進入可可西里腹地進行勘察和巡查。有354天在可可西里度過,,行程6萬多公里,。
他的外甥秋培扎西說:“在這樣一個貧困落后的地區(qū)要實現環(huán)境保護的理念和改革思路,放棄發(fā)展經濟,,無疑是超前的思路和艱難的挑戰(zhàn),。即便艱難險阻,直至付出生命的代價,,他也沒有放棄理想,。”
他生命的最后的日子是怎樣度過的呀,!野牦牛隊一行7人,,一面勘察,一面與多個盜獵團伙生死搏斗,,連續(xù)多天,,盜獵者開車闖關,他們餓著肚子與盜獵團伙周旋,,執(zhí)法,、押解、一次次槍戰(zhàn)……
1月18日晚,,他押解的盜獵團伙反撲過來,,用獵殺藏羚羊的方式,車燈齊亮,,10多只槍一齊向他開火,,他迅速還擊。一顆子彈擊穿了他下腹部的動脈,,他倒在卡車的邊上,卡車上裝滿了他收繳的藏羚羊皮……
這一天,,他剛剛40歲。
他莊嚴的犧牲震驚了全中國,,促進了全民族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的覺醒,,讓更多的人加入保護生態(tài)的隊伍中。
第二年,他的妹夫扎巴多杰毅然離開玉樹州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崗位,,接過索南達杰的槍,,擔任西部工委第二任書記,帶領野牦牛隊與盜獵者展開殊死搏斗,。扎巴多杰的兒子秋培扎西13歲就和父親一起巡護可可西里,。大學畢業(yè)后,他和父輩做了同樣的選擇,,再次走進可可西里,。
24年間,4.5萬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已經從最初的無人區(qū)逐步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再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2017年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地。現在,,可可西里又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試點區(qū),。藏羚羊已經從20世紀90年代不足2萬只恢復到了7萬多只,可可西里連續(xù)11年不再有槍聲,。
今天,,秋培扎西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長江源園區(qū)可可西里管理處卓乃湖保護站站長,他說:“親人的離去是無比痛苦的,,可擁有這樣的家人,感到無比的光榮和驕傲,,從心底里感謝黨和國家給予舅舅這么高的榮譽,,這是可可西里的驕傲,也是青藏高原的驕傲,,是藏族人民的驕傲,,更是中國環(huán)保事業(yè)的驕傲,他是一盞明燈,,永遠指引他的子孫前進的方向,。”

在電視上看到羅陽被評為改革先鋒,,他的老搭檔,、原中航工業(yè)沈陽飛機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謝根華感慨地說:“羅陽被評為改革先鋒,這是國家對航空事業(yè)的肯定,,反映了航空人的精神力量,。表彰了一個羅陽,激勵了無數個羅陽,??磳崨r時我們都很振奮,這榮譽也是給航空人的?!?/p>
2012年11月25日,,殲15艦載機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帶著試驗成功的喜悅,,在走向慶功會的途中突發(fā)心臟病猝然離去,,年僅51歲。
人們從悲痛中醒來時,,驚愕地發(fā)現,,他身上穿的是工作服,他原本就是要穿著這件衣服參加慶功會的,。
那一晚,,沈陽飛機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的很多員工來到大連至沈陽的高速路口,迎接載有羅陽遺體的車輛,。
那一晚,,網站主頁改成了黑白色。
羅陽生前是中航工業(yè)沈陽飛機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他前20年研發(fā)設計飛機,,后10年制造生產飛機,。他將自己30多年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奉獻在祖國航空事業(yè)的發(fā)展上。他的妻子王希利說:“他最后是用生命守住了他的崗位,、他的責任,!”
謝根華說:“羅陽身上體現的改革精神,我更想說的是堅守,。羅陽是一個不忘初心的人,。改革初期,國家對航空投入不大,。有了一定積累后,,才有了更大的投入,也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羅陽前期一直在奮斗,,在艱難中維持企業(yè),體現出不忘初心的這種韌勁,。迎來機遇時,,又表現出這種沖勁、這種干勁,?!?/p>
當機遇來臨,,這種沖勁讓他勇于承擔重任,率領團隊創(chuàng)造了航空工業(yè)的“中國速度”,。在羅陽擔任沈飛“掌舵人”的5年中,,沈飛實現了多款新型飛機首飛。
他率領團隊與時間賽跑,,加快信息化平臺建設,,提升數字化制造技術;成立新機快速試制中心,,加快新型戰(zhàn)機研制速度,,在管理上探索出全新高效的并行協調管理模式。殲15艦載機作為首個全機,、全系統,、全狀態(tài)采用數字化技術設計制造的飛機,從設計制造到實現首飛,,周期縮短40%,。
羅陽的干勁驚人。作為遼寧省勞動模范,、“航空報國金獎”獲得者,,他是踐行沈飛的“711”和“724”工作制第一人?!?11”是1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小時;“724”是攻堅大干時期吃住在廠,,關鍵時刻24小時通宵達旦地生產,。
他矢志報國、無私奉獻的優(yōu)秀品格感染了無數人,。航空工業(yè)沈飛副總經理苗玉華說:“他走了以后,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羅總真的可以說是我們共產黨員的楷模典范,,他把個人的利益都拋除?!?/p>
他追求極致的敬業(yè)精神融入沈飛的企業(yè)文化,。羅陽說過,研制戰(zhàn)機,,要么零分,,要么100分,沒有中間分,。謝根華說:“羅陽有好幾次機會可以到總部工作,,但他一直說,,要把沈飛的工作先做好。任何時候我們的事業(yè)都需要有人堅守,,堅守本職,,把自己的工作干到極致?!?/p>
他志向遠大,,為沈飛的持續(xù)發(fā)展殫精竭慮。作為沈飛的領航人,、掌舵人,,他帶領沈飛牢固樹立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發(fā)展理念,。制定了“突出航空主業(yè),,發(fā)展相關多元輔業(yè)”的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耙淮b備,、一代技術、一代管理,、一代人才”,。5年中,沈飛公司營業(yè)收入年均增長16%,,工業(yè)總產值年均增長24%,,利潤年均增長34%;規(guī)模和效益一年邁上一個新臺階,,為我國航空工業(yè)跨越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如今,沈飛實現了從研制三代戰(zhàn)機向研制四代戰(zhàn)機的新跨越,。
他用生命詮釋了航空報國的崇高精神,,把對黨和國家的忠誠鐫刻在藍天之上,激勵中國航空步入高質量發(fā)展的新時代,。苗玉華說:“沈飛公司的干部再往前走,,特別是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想到有羅陽,,這就是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典型,,比學啥都有用。羅陽老大哥,,真的這輩子能認識他,,跟他在一起共事,對我來講,,這是人生最大的一個收獲,。我們要用今天的成績來告慰我們的老領導,、老大哥:我們這一代人擔當了,做到了,,我們沒有虛度,。”

南仁東
——“中國天眼”的主要發(fā)起者和奠基人
2017年9月25日,,當貴州山溝里的“天眼”迎來一周歲的生日時,,10天前,為之奮斗24年的“天眼之父”南仁東合上了那雙深邃的眼睛,。
頭盔下他那雙深沉凝視的眼睛的照片,,成為新時代中國創(chuàng)新超越的標志畫面。
2017年10月10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fā)布了南仁東主持建造的這個科研重器——我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取得的首批成果,。FAST望遠鏡探測到數十個優(yōu)質脈沖星候選體,其中6顆通過國際認證,。
聽到南仁東獲選改革先鋒,,他多年的助手姜鵬說:“國家在這個時候授予南先生這樣的榮譽,FAST團隊所有同事都深感安慰,,但同時也倍感壓力,。我們要秉承南先生務實求真的精神,繼續(xù)致力于中國天眼的調試工作,,并促進有顯示度的科學成果的產出,,回饋祖國,以完成南先生的心愿,?!?/p>
知識淵博到令人震驚的南仁東,曾經靠專業(yè)繪畫功夫賣藝救急,,在詩歌的領域他也是才華橫溢:“美麗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絢麗,,召喚我們踏過平庸,進入它無垠的廣袤,?!?/p>
1993年,當他在日本萌生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天眼”的念頭之時,,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還不到30米,,對世界來說,,直徑500米的“天眼”都是一個石破天驚的計劃,。與美國尋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鳳凰”計劃相比,口徑500米的中國“天眼”,,可將類太陽星巡視目標擴大至少5倍,。
這是一個涉及領域極其廣泛的大科學工程,,天文學、力學,、機械,、結構、電子學,、測量與控制,、巖土……
他敢想,要做就做世界第一的大科學工程,。這種想象力,,來自人類的創(chuàng)造沖動和探索欲望,作為清華學霸的南仁東具備這種原發(fā)的動力,,慶幸的是,,改革開放的中國給了他實現這種宏偉氣魄的機遇,漸趨雄厚的國力支撐起中國創(chuàng)新的夢想,。
他敢干,,在工程的所有領域,他都能以專業(yè)的水準準確掌控,。
從1994年到2005年,,在貴州眾多的山谷里,他尋找適合建造的地址,?!疤煅邸笔鞘澜缟献畲蟆⒆铎`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可以接收到百億光年外的電磁信號,。
“對他而言,中國需要這樣一個望遠鏡,,他扛起這個責任,,就有了一種使命感?!?/p>
這位“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同樣也是一個“戰(zhàn)術型的老工人”,,銳利的眼睛能夠洞悉工程的每一個瑕疵,。
為了這一次癡迷,他付出了24載,,8000多個日夜,。
姜鵬說:“南先生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性格剛正不阿,,品行和專業(yè)水平都讓人敬佩,。他用最后的二十多年人生,,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實現了我國射電天文由追趕到超越的跨越,?!?/p>
“截至目前,中國天眼已經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上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而且遠遠地把其它望遠鏡甩在了身后,,我們終于可以驕傲地說,中國建造的望遠鏡第一次占據了世界的制高點,?!?/p>
“南先生務實求真的精神一直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漸漸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科學工作者依然保持團隊原來的作風,,默默無聞地在各自的崗位上奉獻著自己的青春,。他們的努力和付出,有效地保證了望遠鏡調試工作的順利開展,?!?/p>
“未來,我們期待科學家們能產出重大原創(chuàng)的科學成果,,我想這才是南先生推動中國天眼項目最本初的目的和使命,。”
今天,,天上有了一顆“南仁東星”,,他如同天邊的坐標,標志著中國人探索未知世界的雄心,,拓展著我們逐夢筑夢的邊界,。
40年,這些讓我們淚光閃爍的先鋒人物,,依然散發(fā)出理想的光輝,,讓我們信念堅定,讓我們奮進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