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 >> 新聞縱橫

央媒看太原丨人民日報看山西 文博古建專家王永先:斗拱之間 匠心守護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5年02月19日 15:08

  王永先在課前組裝斗拱模型。

  王永先在晉祠公園內錄制古建筑科普視頻,。

  以上圖片均為盧鵬宇攝

  人物小傳

  王永先,,1950年生,山西太原人。1972年起從事中國古代建筑保護研究工作,,參加過山西佛光寺,、崇福寺、應縣木塔等建筑的保護和修繕,,曾擔任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近年來在互聯(lián)網通過直播、短視頻科普古建筑知識,,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斗拱爺爺”,。

  山西太原,陽光照向晉祠圣母殿,,光影浮動,。殿前有棵粗壯的老槐樹,王永先最喜歡站在樹下錄制視頻,。

  一副黑框眼鏡,、一身板正的中山裝,笑容和藹,,這便是“斗拱爺爺”王永先,。與他在科普視頻里同框的“主角”,是晉祠圣母殿,、佛光寺等諸多山西古建筑,。

  從初出茅廬的“修廟人”,到科普視頻博主,,王永先與古建筑結緣50余年,。30多年前,王永先全程參與圣母殿的大修,。如今,,他又把“課堂”設在這座大殿前,借助網絡把古建筑的魅力傳播給更多年輕人,。

  讓古建筑科普更易懂,、更有趣

  “大家好!我是古建筑斗拱學堂的王老師,,今天在太原晉祠給大家現(xiàn)場講一堂中國古建筑的文化課,。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古建筑的魅力……”王永先站在樹影中,拿著親手制作的等比例斗拱模型,,開始對著手機講解,。

  年逾古稀的王永先怎么也沒想到,自己開設的“古建筑斗拱學堂”在短短幾年內就有了數(shù)十萬粉絲,,全網視頻點擊量超2000萬,。粉絲中既有業(yè)余愛好者,,也有建筑、歷史等專業(yè)的師生,,大家共同組成了一個“不設圍墻的古建筑課堂”,。

  古建筑科普門檻較高,怎么為網友找到一個學習的突破口,?王永先想到了斗拱,。

  何為斗拱?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種建筑結構,,位于立柱和橫梁的交接處,。從柱頂上探出的一層層弓形承重結構,為“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為“斗”。兩者合稱斗拱,,幾千年來,,與古建筑如影隨形,是中國古代建筑標志性的構成部分,。

  看到網友提問“斗拱是怎么制作的”“構件里面的榫卯結構什么樣”等,,王永先覺得,要換個方式把古建講透:“大家實地參觀古建筑時,,很難看清其內在結構,。于是我按照圣母殿的一處斗拱制作了模型,替網友親手‘解剖’了斗拱這一古建筑的精妙所在,,讓它一目了然,。”

  要讓更多人真正讀懂古建筑,,不僅要講知識,,還得有趣,。除了直播,,王永先還制作發(fā)布了系列科普短視頻,細分講解古建筑中的歇山頂,、大斗,、抹角梁等部件。復雜晦澀的古建筑名詞,,被王永先用透視圖一畫,、將模型拆解再組合,很快變得明晰易懂,。

  搶救古建筑的“救火隊員”

  從小生長在山西這片古建筑成群的土地上,,王永先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修廟人”。

  22歲那年,,王永先考入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山西省文物局前身),,從事古建筑勘察、測繪,、維修等工作,,多年在荒山野嶺中與廟宇、古塔為伴,。當時,,很多珍貴的古建筑由于長期經受自然侵襲,外形破敗不堪,、瀕臨坍塌,。王永先覺得,自己是在第一線搶救古建筑的“救火隊員”,。

  上世紀70年代,,工作條件十分艱苦,古建工作者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常常一個月都洗不上一次澡,。沒有交通工具,就靠一雙腿,,一天走幾十里路,。村民見了他們說:“修廟的又來了?!眮淼浆F(xiàn)場勘察時,,“飛檐走壁”是家常便飯。王永先笑著回憶,,梁上的陳年積土足有一兩寸厚,,攀爬時塵土飛揚。

  在眾多古建筑中,,晉祠圣母殿的情況最為危急,。圣母殿背靠懸甕山,歷經近千年風雨,,地基不規(guī)則沉降,,大殿東南角下陷嚴重。幾根柱子下沉了三四十厘米,,直接導致梁架傾斜,、錯位,加之構件折斷,、斗拱榫卯脫落,,如果再不進行徹底的維修,,這座古老的大殿很可能毀于一旦。

  1989年,,王永先跟隨團隊進駐,,對圣母殿整體進行勘察測量、繪圖工作,,以整體大落架的思路,,為它制定了一套全面的修繕方案。方案上報國家文物管理部門后得到批準,,至1996年修繕告竣,,王永先全程參與了圣母殿修繕工程。

  “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讓一座座瀕臨塌毀的古建筑得到修繕保護,,讓它們以健康的姿態(tài)再次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這就是古建工作者應盡的責任,?!蓖跤老日f。

  讓古建筑保護薪火相傳

  20歲出頭的年紀,,王永先也曾向往城市光鮮的生活,,萌發(fā)過調動工作的念頭。然而,,前輩們的身體力行與奉獻精神,,改變了他的想法。

  一次,,王永先陪同中國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到應縣木塔考察,,登至殘損最為嚴重的第三層,,一時沒注意,,羅老已鉆進了塔內的暗層。羅哲文當時已年過六旬,,卻在沒有圍欄保護的情況下,,從一個構件爬到另一個構件,,細細查看,。那一刻,,王永先心生敬佩。

  1973年,,王永先來到五臺山佛光寺勘察和臨摹壁畫。進入東大殿,,拿手電筒一照,光亮驚動了藏在暗層里的蝙蝠群,,上百只蝙蝠在頭頂盤旋,帶下來的臭蟲,、跳蚤鉆進領子里,王永先被咬得渾身是疙瘩,,又癢又疼。這場景讓他想起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1937年考察佛光寺時的記錄:“成百上千的蝙蝠,,黑壓壓盤踞在脊條上,,一旦被燈光照亮,就會驚動飛起……”切身的疼痛,,讓王永先深深體會到老一輩古建專家的執(zhí)著和獻身精神,他意識到,,歷史的接力棒落到了自己手中。

  “我要把保護古建筑的這一棒接好,,再繼續(xù)傳到年輕人手里,,把前輩的精神化為行動?!蓖跤老日f。

  相對于古建筑這種有形的文化遺產,,整套古建筑營造和保護技術,、老工匠口傳心授的技巧,,是無形且珍貴的文化遺產,。怎樣把它們傳播給更多青年學生和廣大古建愛好者?

  2017年以來,,王永先受聘于太原師范學院,為歷史,、文博專業(yè)學生講授古建筑保護和修復課程、解讀《營造法式》等專業(yè)書籍,。一次課下交流,有學生提議:“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力這么大,,要不要試試做古建筑科普的短視頻,?”

  說干就干。起初,,視頻拍攝機位固定不變,有熱心的網友給他留言:“王老師,,可以適當運用一些移動或旋轉鏡頭?!庇谑牵跤老茸詫W了攝影基礎運鏡,、構圖角度,。每到一處,他還和家人分工拍攝視頻素材,從外觀環(huán)境,、中軸線的布局,,到梁架結構、彩塑壁畫……沒想到,,改進后的一期短視頻,,點擊量達到十幾萬,這讓他覺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日頭漸落,王永先結束直播,,他回頭望了望圣母殿,,仿佛望見了自己年輕時的身影。他雖已不再像當年搶救古建筑時那樣步履匆匆,,但時不我待的使命感始終涌動在心頭?!拔蚁朐谟猩晔占⒄砀嗟墓沤ㄖ夭?,做出更高質量的視頻,與廣大古建愛好者和青少年分享,,幫助大家在熱愛的基礎上變成專業(yè)的內行,,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更多年輕人?!蓖跤老日f。

  (來源:《人民日報》2025年02月19日第06版)

(責編:張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