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區(qū),老人牽著孩童走過,,把垃圾分類投放到垃圾桶中,;在街頭,行人站在斑馬線前,,耐心等候綠燈,;在餐廳,顧客適量點餐,,臨走不忘將沒吃完的菜肴打包,;在交通場站,人們有序排隊,,自覺守好文明“一米線”……創(chuàng)城帶來的變化,,不止一點點。環(huán)境逐日變好,,市民素質也顯著提升,。你我身邊,文明已蔚然成風,。
路上風景
7時許,,正值早高峰,街頭的行人,、車輛穿行有序,,電動自行車駕駛人佩戴的各式各樣頭盔,形成一道美麗的安全風景線,。
市民朱霞騎電動自行車送女兒上學,,時間有點緊,偏偏路上總遇到紅燈,。她耐著性子等在路口,。瞥了一眼周圍,不少人也挺急,,不停地看表,。不過,卻沒有非機動車或行人闖紅燈。女兒在后座寬慰:“媽媽,,別急,,老師常說‘寧停三分,不搶一秒’,?!甭牭胶⒆拥囊环挘ゎ^會心一笑,。
旁邊的人行便道上,,市民陳先生也在等候信號燈變綠。他步行上班,,雖然每天走相同的路線,,卻感覺到了變化。他告訴記者:“以前過路口,,總有人‘抱團’闖紅燈,,可這兩年你再看,闖紅燈的人是越來越少了,?!?/p>
這個時間點,地鐵2號線開化寺街站的候車大廳,,同樣站滿了人,。自從有了地鐵,市民胡佳習慣了這種綠色出行方式,,只需聽幾首歌的時間,就能到達單位附近,?!俺丝湍茫熊嚰磳⑦M站……”車快來了,,大廳里響起廣播提示,。此時,人們往前靠了靠,,卻自覺在“一米線”外止步,,有序候車。
隨著市民素質的提升,,類似的文明現(xiàn)象比比皆是,,成了每天出行路上的最美“風景”。
習慣改變
午時,,市民劉女士和同事走進銅鑼灣商圈的一家飯店,。她早上出門急,沒吃早飯,此時胃口大開,。
“我們點兩份大碗面,,還要一盤過油肉?!薄翱峙鲁圆涣?,建議您點小碗。后續(xù)不夠,,還可以再點,。”點完餐,,服務員見都是女顧客,,善意提醒了一句。很快,,兩碗面被端上桌,。劉女士笑著說:“提醒很及時,店里的面分量很足,,要是點大份肯定浪費了,。”
席間,,她恰好看到旁邊桌發(fā)生的一幕:一男一女在等餐,,男子掏出煙,剛要點燃,,女子指了指桌角的禁煙標識,。這名男子立即會意,把煙放回衣袋,。此時,,她特意環(huán)顧四周,地上很干凈,,沒有煙蒂,,也沒人吸煙。她感覺這樣挺好,,飯菜似乎也格外香,。
吃完,還剩下半盤菜,。這時,,服務員送來打包袋,劉女士很自然地把剩菜打包,,“浪費了才可惜,,沒吃完帶走不丟人,!”她說,以前這樣做,,感覺臉上“抹不開”,,現(xiàn)在“吃不完打包”已成身邊人的共識。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不文明的“老習慣”,,正在潛移默化中發(fā)生著改變。
融入生活
晚上7時,,在西礦街社區(qū)的中鐵十二局機關小區(qū),,吃過晚飯,73歲的胡興華出門去丟垃圾,。他手里拎著兩個袋子,,分別裝了廚余垃圾和可回收物。
起初,,胡大爺家的垃圾都是混裝在一個袋子里,。院里擺了分類垃圾桶,但他和很多人一樣,,不太習慣,。后來,在社區(qū)的呼吁下,,他加入志愿者行列,,常常守在垃圾桶旁,引導其他居民分類投放,。逐漸,,很多人把分類投放當成了“分內事”,就像一日三餐,,早就習以為常,。
丟掉垃圾后,老人在院里散步,,有人沖他打招呼。住在同一個單元的鄰居正在遛狗,。對方一手緊握牽引繩,,一手拿著垃圾袋和衛(wèi)生紙,跟著小狗時走時停,。胡大爺這才發(fā)覺,,大家養(yǎng)狗規(guī)矩多了,遛狗都有繩,,碰到路人,,遠遠就會牽好狗,。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自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市民的文明素養(yǎng)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了提升,。越來越多的人,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身體力行參與到創(chuàng)城行動中,,為文明太原增光添彩、注入活力,。如今,,一種內在的文明“默契”,正在方方面面表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