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wǎng) >> 太原新聞

太原街頭的郵筒,、信箱還能用嗎,?

來源:太原新聞網(wǎng) 作者:李濤 2023年10月22日 17:16

  秋已深,情正濃。一字一句,,寫出萬千思緒,。重陽節(jié)之際,,和澤苑社區(qū)舉辦了“一封家書寄深情”活動,,或老人寫給遠方工作的子女,或年輕人寫給家鄉(xiāng)的長輩,,用一封親筆信訴說真情,。活動中,,有人好奇:信寫好,,塞進街頭的郵筒,能寄走嗎,?帶著這個疑問,,記者專門采訪了太原郵政管理部門。得知,,盡管寫信的人少了,,但此類承擔“普遍服務”重任的公共設施不會消失。太原現(xiàn)有立式郵筒,、壁掛式信箱總計189個,,每天都會按時開箱,大家可放心使用,。

  鴻雁傳書

  “孩子,,我想對你說……”83歲的陳大爺合上筆蓋,,將剛剛寫好的信紙折疊,細心裝進牛皮紙信封中,。在信封上寫下地址和郵編,,貼上郵票,。膠水涂了一遍又一遍,,封了口。

  即便社區(qū)不組織這樣的活動,,每隔半個月,,他也會給遠方的兒子寄出一封親筆信。老人說:“紙上一筆一劃的字,,或細膩,,或率真,或柔婉,,都是有溫度的,。迄今,我保存著100多封親友的來信,,不時拿出來讀一讀,,總有見字如面的感動?!?/p>

  市民劉剛是一名70后,,曾是寫信一族的主力軍。那個年代,,書信仍是大部分人的溝通方式,。他在天津上大學,除了打長途電話,,幾乎每周都要給父母寫一封家書,,談一談學習體會,聊一聊校園所聞,。

  收到信后,,家人很快就寄來回信?!拔矣浀?,當時大學校園里就有郵筒,每當去寄信,,總能遇到其他人也來到郵筒前,,大家都是雙手握著信件,將其投入郵筒中,,充滿了儀式感,。”他說:“至今記得,等待回信時的那種焦急,,以及拿一把小裁刀拆信時的激動,。”

  這樣的情感,,是書信所獨有的,。不過,隨著現(xiàn)代通訊方式的飛速發(fā)展和普及,,如今動筆寫信的人已經(jīng)越來越少,。街邊的郵筒,逐漸被“冷落”了,。

  信件少了

  下午2點多,,在青年路北口的綠色郵筒前,投遞員陳維提著一串鑰匙準時出現(xiàn),,她駕輕就熟地打開郵筒蓋,,探頭仔細查看。1封信,,靜靜地躺在里面,。在她看來,就像是一個不期而遇的老朋友,。

  “以前沒手機的時候,,信件非常多,一個郵筒每天能取出數(shù)百封,,把郵包都撐得鼓鼓的,。”她說,,那時候,,很多太原人給外地工作、上學的親友寫信,,大部分是家書,,基本都是寄平信。逢年過節(jié),,數(shù)量翻倍,。尤其是元旦前幾天,郵筒里還有大量新年賀卡,、明信片,。

  漸漸地,隨著電腦,、手機以及線上聊天工具的普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甚至,有些年輕人沒見過郵票,,不知道寫信的格式,。這位投遞員說,如今每天開筒時,,大多數(shù)時候只有兩三封信,,還時常“空空如也”,。郵筒,,越來越“清閑”了。

  采訪時,,一位20來歲的姑娘路過。見投遞員從郵筒里取出信,,她吃驚地說:“我還以為這個郵筒不用了,,原來還能寄信呀?!?/p>

  仍在使用

  火車站郵政網(wǎng)點門口,,有一個壁掛式信箱。下午3點多,,市民張驊往里面投遞了一封信件,。他告訴記者,自己是一名集郵愛好者,,因為集郵的特點,,他與郵友之間多數(shù)時候是通過郵寄信件來交往的。這個習慣,,一直沒變,。

  在網(wǎng)點內(nèi),國內(nèi)郵政業(yè)務主要資費表在顯著位置張掛公示,。信件不超過20克,,市內(nèi)范圍寄信資費0.8元,寄信至市外,,資費1.2元,。工作人員介紹,正常寫封信,,信封,、信紙的總重量,一般不會超過20克,。

  太原市郵政公司迎澤區(qū)分公司的營業(yè)主管孫海云介紹,,現(xiàn)在仍寫信的,,退休的老年人偏多,還有集郵愛好者,。她說,,有一位老人,住在附近的迎澤園小區(qū),,常來買郵票,,每隔幾天就要往外地寄一封信。曾和老人聊過,,對方是一名退休教師,,信是寫給教過的學生,天南海北哪兒也有,。師生之間,,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保持著聯(lián)絡,。老人說:“雙方在交流時通常含蓄,、委婉,有些感情,、有些話可能并不能落實到語言上,,但是可以通過文字表達?!?/p>

  不會取消

  市郵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每一處郵政網(wǎng)點的門外,都有壁掛式信箱,。而立式郵筒則分布在迎澤大街,、侯家巷、文源巷,、南內(nèi)環(huán)街,、新建路、濱河東路等處,。

  他說,,目前通過郵筒、信箱投放的信件量,,年均2.35萬件,。算下來,日均只有60余件,,與多年前相差甚遠,。而且,除了個人信件,,還有不少是廣告回執(zhí),、賬單等商函,。

  盡管使用率不高,卻不會輕易減少及撤銷,。這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明確規(guī)定,郵筒是為市民提供便利的郵政工具,,承擔著為社會服務的職責,。設立時,要充分考慮區(qū)域分布,、人口密度,、服務半徑等諸多因素,經(jīng)過一系列科學的規(guī)劃,,郵筒才能出現(xiàn)在街頭“站崗”,。

  每一個郵筒或信箱,每天都有專人逐個打開收信,。每次取件后,,經(jīng)過“銷票”,裝袋,,再送到郵區(qū)分揀中心,按照寄達地分揀處理后,,再裝進郵袋隨郵政車送往目的地,。每過一段時間,會有郵筒維護員去維護它們:平時發(fā)現(xiàn)油漆脫落的情況,,會及時添補,;郵筒上有“牛皮癬”,會及時清理,;還會留意修路信息,,如果有道路施工,要把郵筒暫時移開,。

  不僅如此,,它們還要定期經(jīng)受“試信”考驗,比如往某個郵筒中塞入一封寄往指定地方的信件,,從而檢查取信,、分揀、投遞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時效性,。

  體驗更好

  在鐘樓街的主題郵局內(nèi),,河南游客陳娜買了幾張明信片,寫上祝福語和收件人地址,,逐一塞進郵筒,。一兩天后,,家鄉(xiāng)的親友,會陸續(xù)收到這份來自錦繡太原城的禮物,。

  近年來,,我市先后在省博物院、太原古縣城,、鐘樓街等處設立了主題郵局,,逛完景點寄一封明信片,成了不少人的“常規(guī)操作”,。因此,,位于這些區(qū)域的郵筒、信箱,,相對來說取件量比較高,。

  今年,我市還為每個郵筒,、信箱制作了一個二維碼,,相當于“身份證”。投遞員每次開箱都要掃描二維碼,,這樣可以與管理后臺同步數(shù)據(jù),,從而實現(xiàn)是否按規(guī)定頻次開箱,按時取走郵件等操作的動態(tài)監(jiān)控,。

  每一天,,街頭的郵筒,仍在守望著那不經(jīng)意間寄往遠方的一封信函,。

(責編:范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