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以來,,太原市尖草坪區(qū)農村田間地頭一派農忙景象,,鄉(xiāng)間市場也逐漸回暖。農民一邊辛勤春耕,,一邊積極投入市場經濟,,讓自己的“錢袋子”鼓起來,生活美起來,。
趕大集:滿滿煙火氣
每個周五下午,,尖草坪區(qū)橫渠村都會迎來熱鬧的集市,,村口有一條長約500米的筆直大道,,成為天然的“商業(yè)街”。
“這星期大集上有啥新鮮東西嗎,?我一會兒也準備去集市看看,。”村民互相詢問著,。周五趕集早已成為橫渠村及周邊村子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到周五,我總不自覺地想來集上轉轉,,我們這個集趕了快有15年啦,!”手拉小推車的南翟村村民何女士正趕往集市。
集市人氣很旺,,一條街擺滿了蔬菜攤,、水果攤、小吃攤,、肉蛋攤,、衣帽鞋襪攤等各種攤位,從下午2時至6時是人最多的時間,。村里為農村集市設立環(huán)境管理人員,清理集市結束后的垃圾,,保證村容村貌干凈整潔,。
集市上的攤主幾乎都是游商,他們通常是哪里有集市就去哪里擺攤,?!拔抑形鐒倧陌装遴l(xiāng)過來,上午那邊趕集!”烤鴨攤攤主和他的老主顧說道,,“跑著擺攤雖然累了些,,但也省了租商鋪的開銷,農村集市只收兩元的攤位費,,我們做小本買賣,,這樣也有些賺頭?!?/p>
開餐館:兼顧春耕事
南翟村毗鄰向陽高速路口,,新蘭路穿村而過,路北為舊村宅基地,,路南是新建的村住宅小區(qū),。自從村前這條新蘭路修好后,村民交通方便了,,來往的車輛,、行人增加了,。
村民樊艷萍相中其間商機,承包了小區(qū)樓下的一間商鋪,,和婆婆開辦起雜糧小館,。憑借地道的農家味道和扎實的食材用料,小店很快紅火起來,。
“早上5點就開始準備了,,上午11點到下午2點是最忙的時間。店開業(yè)將近1個月,,除了路上經過的司機師傅們,,周邊村子的人也經常來我們這邊就餐。最近客流量大了很多,,經常得給食客拼桌!”樊艷萍的婆婆開心地說,。
現(xiàn)代人越來越喜歡莜面、蕎面,、豆面這些雜糧食品,,注重改善飲食結構,,青睞無添加的健康餐食,,主打純手工的雜糧小館確實踩準了消費者新需求。
除了雜糧店的日常,,樊艷萍一家還要料理自家承包地,。他們喜歡與前來光顧的食客討論自己的農事安排,,清明節(jié)前樊艷萍還要和婆婆完成下種插秧,、果樹剪枝施肥等農活。
南翟村村“兩委”不僅鼓勵村民通過開展副業(yè)增加收入,,更積極引導農戶緊抓農時,,不誤本業(yè),帶領村集體共同建設宜居宜業(yè)和美鄉(xiāng)村,。
看文旅:文化促經濟
西村是歷史文化名人傅山的故里,,村民以作為“傅山老鄉(xiāng)”而自豪?!案瞪?,你知道吧?他可不只發(fā)明了太原人愛喝的‘頭腦’,,還是位了不起的醫(yī)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村民王拉善說道,。
中華傅山園位于西村,,于2007年落成。自建成以來,,先后獲“全省中醫(y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太原市中醫(yī)藥養(yǎng)生文化園”等榮譽,。該園積極挖掘當地歷史文化社會資源,以老太原打鹵面與五大套月餅傳統(tǒng)制作技藝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老太原元宵傳統(tǒng)手工制作技藝申報“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村民積極參與下,中華傅山園的資源正“活起來”,。園區(qū)前方有大片平整空地,,每逢節(jié)日西村就自發(fā)組織來這里活動,村委會甚至也把每年“過唱”時的大戲臺搬到中華傅山園前,。園區(qū)不時也對村民免費開放,,舉辦花展、藥展,。尤其正月,,園區(qū)會策劃形式多樣的民俗文化活動,舉辦燈展,、社火活動,,為當地村民正月十六“吃烤饃游百病”的獨特習俗搭建旺火。
園區(qū)極大帶動了西村及周邊經濟的發(fā)展,。村民們有的進入園區(qū)工作,,有的則依托園區(qū)開起自己的便利店、小旅館,,實現(xiàn)家門口就業(yè),。隨著中華傅山園旅游硬件設施與配套服務日漸成熟,,游客越來越多,,與附近的汾河景區(qū)形成集聚,前景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