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關萃峰禪林寨址,為理解天峰坪遺址的選址和建造方式提供了參考,。(圖片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這是目前我們山西發(fā)現的最早一座石城,。”11月1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華夏文明研究所副所長張光輝說,,山西晉西北發(fā)現的偏關天峰坪遺址,是目前山西發(fā)現最早的一座石城,,距今約4500年,。
天峰坪遺址是一座孤懸河岸的小型寨堡,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所在地三面環(huán)河鄰溝,,位置封閉,地勢險要,,具有極強的防御色彩,。
2019年9月至今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該遺址所在臺地北部進行發(fā)掘,,清理護坡等石墻4段、房址近20處,、灰坑30余處,、墓葬2座。
張光輝說,,判斷遺址的絕對年代,,依據典型單位出土器物及實驗室測量的數值,確定天峰坪遺址在公元前2500年,,即距今4500年這一階段,。
從調查、發(fā)掘發(fā)現的遺存來看,,該遺址形成一個在臺地邊緣砌筑護坡石墻、臺地上下修建有部分房址,、生活垃圾傾倒于臺地邊緣的布局模式,。發(fā)掘情況表明,,整個發(fā)掘區(qū)堆積經歷了興建、廢棄,、重建,、再廢棄等多次反復的過程,存在多個階段的房址,,延續(xù)時間數百年,。
天峰坪遺址最大特色是臺地上下分布的10余座相對完整的房址,多為石構建筑,,包括連間和獨立的單間房址,,從聚落布局上雖有逐步向外擴展生活空間的階段性變化,但在臺地上下建筑房屋的基本生活格局并未大變,。在遺址中,,所見石砌連間排房發(fā)現有2座,基本形制規(guī)整,,呈長條形,,數間連為一體,并作為小玉梁地點頂部的核心建筑,,門前留有廣場,,四邊砌筑護坡墻,年代在距今4000年前后,。天峰坪遺址所處的偏關縣是黃河入晉第一縣,,與其相鄰的準格爾旗清水河,以前發(fā)現過同階段的石城,。張光輝說:“目前我們見到的早期石城,,主要集中在準格爾旗,以及大青山南麓一帶,,也就是偏關靠西靠北的地方,。偏關天峰坪遺址發(fā)現的意義在于,它填補了晉西北特別是偏關一帶石城的空白,,進一步展現了北方石城在黃河東岸的發(fā)展軌跡和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