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車間里,,縫紉機“嗒嗒”作響,仁義村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10月28日,,正在縫制校服的鄉(xiāng)寧縣尉莊鄉(xiāng)仁義村村民盧麗高興地說:“我家的新房就在對面,丈夫和公公在縣城打工,,家里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p>
遷入新村住新房、在扶貧車間就近就業(yè),、耕地流轉得租金,、合作社種植能分紅……這兩年,仁義村變了樣,。
搬進舒適新房
走在仁義村水泥硬化過的巷道上,,只見一座座白墻棕檐的平房和開放式小院整齊排列,有的小院里曬著黃燦燦的玉米棒或紅艷艷的辣椒,,秋天濃濃的收獲氣息撲面而來,。
盧麗家四室一廳的房子窗明幾凈,整潔的客廳,,寬敞的臥室,,干凈锃亮的地板,尤其是客廳一角的跑步機,,昭示著農村青年的生活方式一點都不落伍,。
盧麗今年27歲,她家以前在大山深處,,是村里的貧困戶。通過政府實施的易地搬遷工程,,她家搬進仁義新村,,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生活條件和居住環(huán)境大大改善,。
仁義村位于鄉(xiāng)寧縣城東南方向10公里處,,轄7個自然村。2014年6月,,村里確定貧困戶187戶584人,,貧困發(fā)生率為86%,1/3的貧困戶是因交通條件落后致貧,。
為從根本上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2017年,鄉(xiāng)寧縣對仁義村197戶650人實施易地搬遷,,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79戶594人,。
仁義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陳賀慶告訴記者:“政府給貧困戶每人補貼2.5萬元易地搬遷補貼款,,貧困戶自籌資金每人平均不超過3000元,、每戶不超過一萬元,就住上了新房,?!?/p>
閆耀杰以前也是村里的貧困戶,。說起新房,他笑容滿面:“從沒想過,,自己還能住上寬敞舒適的新房,,這比以前住的窯洞好太多了!”
如今,,閆耀杰一家不僅住上了新房,,妻子在村里的扶貧車間上班,每月能收入近2000元,。他經過縣里統(tǒng)一培訓成為一名水電工,,一年打工能收入3萬元左右,一家人生活美滋滋的,。
近年來,,仁義村修建了村內供暖系統(tǒng)、供排水系統(tǒng),,硬化,、綠化了道路,修建了圖書室,、衛(wèi)生室,、公廁、文化廣場和舞臺等,,實現(xiàn)了集中供暖,、雨污分離、主干道路和街巷硬化全覆蓋和寬帶全覆蓋,,村民們過上了和城里人相差無幾的幸福生活,。
在家門口上班
“實際上,這個扶貧車間目前由縣里一家服裝生產企業(yè)帶動生產和銷售,,不用操心銷路,。”仁義村黨支部書記加建榮介紹說,。
仁義村服裝加工廠于今年3月投產,,是鄉(xiāng)寧縣三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扶貧車間服裝加工廠之一,扶貧車間安裝縫紉機44臺,,裁床3臺,,主要加工縣域范圍內的學校學生校服、煤礦企業(yè)職工制服,、環(huán)衛(wèi)工服等,。
隨著縫紉機輕快地轉動,一件件服裝經盧麗和十幾名工友的巧手制作而出,。
幾個月下來,,盧麗的縫紉技術越來越熟練,,一月能掙1800多元。她說:“在家門口上班,,不僅有了一份穩(wěn)定收入,,還能照顧家,挺方便的,!”
村里30名40歲以下的婦女通過參加技能培訓后,,在扶貧車間實現(xiàn)了就近就業(yè),她們靠計件加工服裝,,每月可收入1500元到2000元不等,。
這個扶貧車間解決了村里21名貧困婦女就近就業(yè)問題,增加了她們的家庭收入,,實現(xiàn)了對搬遷貧困群眾后續(xù)就業(yè)的有力幫扶,。
產業(yè)帶動增收
平坦整潔的巷道,寬闊的文化廣場,,大氣的文化舞臺,,以黨建、村規(guī)民約,、家風為內容的文化墻,,彰顯著仁義村的文明與和諧。在文化廣場上,,晾曬著收割回來的辣椒,,火紅一片。
“這只是一部分,,地里還有沒采摘的。今年雨水多,,辣椒產量整體要低一些,。”加建榮說,,今年,,村里集體流轉土地570畝,加上91畝復墾土地,,全部用于統(tǒng)一種植辣椒,。村里與襄汾縣一家辣椒種植公司簽訂了合同,對方提供辣椒苗和技術指導,,還回收辣椒,、包銷售。
陳賀慶告訴記者,,目前辣椒收購價是一斤干辣椒9.5元,、一斤濕辣椒2.3元,,按每畝產600斤保守估算,今年村里的辣椒毛收入不低于80萬元,。去掉成本后,,利潤的40%將用于村集體發(fā)展產業(yè)和公益勞務支出,剩余的60%將用于全體村民按人均分紅,。
56歲的常永紅一家4口人,,也通過易地搬遷住進了新房。他家的5畝耕地流轉給村里種植辣椒,,每年能得1500元流轉費用(租金),,他還參與村里辣椒種植、管理和公益維修掙勞務費,,老伴又養(yǎng)了200多只羊,,家庭年收入達6萬多元。
近年來,,仁義村強化黨建引領,,以黨建助推脫貧,幫扶單位落實幫扶責任,,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方式,,形成以柴胡,、油用牡丹,、花椒、辣椒等種植產業(yè)為主,,有機農業(yè),、勞務輸出、生態(tài)建設,、光伏發(fā)電等產業(yè)共同發(fā)展的格局,,有力帶動所有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2017年,,全村實現(xiàn)整體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之前幾乎為零,目前已經突破6萬元,。
仁義村種了434.66畝柴胡,、318畝油用牡丹和146畝花椒。陳賀慶說:“收完辣椒,,我們就要收柴胡了,。柴胡行情比往年好,收益也不會差,加上油用牡丹和花椒的收益,,今年村民們收入穩(wěn)定有了保障,。”
移民新村的舒適生活,,讓常永紅喜上眉梢:“居住環(huán)境好了,,家庭收入多了,看病有新農合,,鍛煉身體有健身器材,。我的心情越來越舒暢,干勁也越來越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