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關外,,蘆芽山下,,不管歲月如何變遷,古樸的寧武縣大水口,、李家溝,、斜坡村,依然青山不改,,綠水長流,。但只有質樸的村民們最能理解變與不變中承載的分量。
同煤集團北辛窯這個響亮的名字,,不僅駐在百姓心上,,更鐫刻到骨髓里。村民們說,,山還是那座山,,村還是那個村,但生活變了,,環(huán)境美了,,活得更有滋味了。
而這一切,,源自于黨中央精準扶貧的好政策和北辛窯煤業(yè)公司三個駐村工作隊始終如一的堅守與堅持,。
村民生活變了,質樸純粹的基層情懷不變
一進李家溝村,,映入眼簾的是“蘆芽人家”農家大院,。這個能勾起村里人“鄉(xiāng)愁”,能讓城里人體驗農家味道的“農家樂”,,改變了村民邢付堂的命運,。
3年前,53歲的邢付堂還是光棍漢,,僅靠在蘆芽山景區(qū)拾撿垃圾,、在冰口洼處收停車費等維持生計。
2018年5月,,工作隊駐村后,,入村串戶訪民情,田間地頭拉家常,,房前屋檐下談發(fā)展,。邢付堂覺得,,他的春天就要來了,,率先“投石問路”,跟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程建國講了想開農家樂的意愿,沒承想得到了工作隊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工作隊協助辦理小額貸款5萬元,幫助爭取吸納9戶貧困戶,,每戶入股政府產業(yè)引導資金1.5萬元,,戶貸戶用45萬元入股農家樂,再加上邢付堂四處籌借的費用,,共計投入104萬元,,于當年國慶節(jié)建成運營。如今,,邢付堂的生意很紅火,,自己也娶上婆姨,有了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咱是村里人!”程建國駐村第一天就給了工作隊精準定位,。他說,,第一書記不是官,而是榮譽,、是責任,、是奉獻。秉承這樣的理念,,他帶領工作隊隊員楊貴榮,、劉文帝上山下田,幫五保戶邢義和擔牛糞,,幫行動不便的吳玉美擔水,,幫貧困戶邢補堂裝卸草料……在感受群眾酸甜苦辣中,掂量著第一書記的職責與分量,。
貧困戶王效良是養(yǎng)殖能手,,想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可又無法預判風險,。工作隊專門到寧武,、岢嵐等地調研,與寧武縣畜牧局溝通技術指導事宜,,與鄉(xiāng)政府了解養(yǎng)殖扶貧專項政策,,認為養(yǎng)殖羊是快速收益的脫貧保障方式。
“非親非故,,竟然這樣幫我,!”王效良認準了工作隊的真心實意,毅然拿出全部積蓄購回30只綿羊、20只山羊,,到年底已發(fā)展到286只,。正為銷路犯愁,沒想到工作隊早已提前謀劃,,通過網絡,、電話、人脈等方式,,尋找到收購單位。那一年,,僅銷售羊一項就收入6萬余元,。
兒子有電焊技能,工作隊聯系到陽方口鎮(zhèn)電焊門市工作,。閨女上大學,,每年享受雨露計劃3000元。如今,,王效良家種植,、養(yǎng)殖、務工“三管齊下”,,在“兩不愁,、三保障”中完勝。獲得了村里“三自一帶”獎勵金1500元,,被寧武縣表彰為脫貧致富帶頭人,,獎勵3000元。
村民生活以肉眼可見速度在改變,,不變的是駐村工作隊質樸純粹的基層情懷,,用“辛苦指數”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
工作角色變了,,擔當作為的理想信念不變
“土豆被野豬糟蹋了,,怎么辦?”斜坡村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常建紅,,2018年5月駐村第三天,,便遇到村民來討說法。為此,,他帶著工作隊隊員劉瑞和梁宇根到現場拍照取證,,到鄉(xiāng)政府問個究竟。
鄉(xiāng)政府答復,,野豬侵害莊稼是常有的事,,也無可奈何。只能到年底時申請部分救災補助,。眼看村民一年辛苦白費了,,常建紅心急如焚,。
急歸急,但靜心細想,,幫扶工作還得從長計議,。經過考量后,常建紅決定當個“小學生”,,拜老百姓為師,。
他到75歲的王增榮老支書家去串門、幫挑水,。利用晚飯時間在家門口等候農忙歸來的鄉(xiāng)親們,,了解村情民情。
斜坡村位于蘆芽山保護區(qū)荷葉坪草原腳下,,是寧武縣最偏遠的一個村,,海拔1800米,無霜期短,,唯有高原作物土豆,、胡麻適宜種植。要想長久不受野豬侵害,,發(fā)展畜牧業(yè)是致富的唯一手段,。在多方努力下,很快在李家溝和斜坡村實施了肉牛養(yǎng)殖項目,,當年便初見收益,。
養(yǎng)了牛,不懂養(yǎng)殖,,工作隊給村民當技術“指導員”,。在村里辦圖書角,聯系購買養(yǎng)殖技術類書籍460余冊,,邀請寧武縣畜牧站獸醫(yī)普及防疫知識,,村民不識字便現場逐字逐句講解。村民們說,,原來養(yǎng)牛這么講究,。
消費扶貧,工作隊是農產品“銷售員”,。村委委員夏滿騰經常利用農閑時節(jié)采蘑菇,,工作隊積極幫助聯系賣了3萬多元。聯系農委申請試驗種植脫毒土豆,,村民喜獲豐收后,,幫助賣出2萬多公斤。近年來,工作隊共為村里代銷土豆,、胡麻油,、羊、莜面等10多萬元,。
解難幫困,,工作隊甘當群眾“服務員”。2019年6月,,貧困戶王眼眼三頭牛丟了,,工作隊深入密林,歷經千辛萬苦,,在隔壁村高崖底找到了丟失的牛,。73歲的五保戶王永和突發(fā)疾病,工作隊隊員背起老人立即開車送到縣醫(yī)院,,老人撿回一條命。貧困戶王虎娃閨女王曉青患有精神分裂癥,,在家摔盆摔碗,,父親老淚縱橫,無可奈何,。工作隊找到村委會主任王萬和,,聯系忻州榮軍醫(yī)院住院治療,王曉青病情有所緩解,,還經常與父親和哥哥視頻,。
工作隊的角色、作風和方法一直在改變,,但不變的是為群眾解決問題的赤子之心,,對貧困堡壘決不放棄、絕不妥協的堅定決心,。
人居環(huán)境變了,,一心為民的初心使命不變
對于在冊戶籍只有100人的小山村來說,李家溝村唯一的五保戶邢義和的變化顯得格外惹眼,。
邢義和現年50歲,,一直未婚,獨自生活,。以前,,僅靠國家特困供養(yǎng)金維持生計,整天混混沌沌,、無事可做,。
如今,他精神抖擻,紅光滿面,,每天圍著母牛和剛產的小牛犢轉,,生怕餓著、熱著,、涼著,。逢人便說,環(huán)境美了,,生活好了,,收入高了,但也老了,。他的話既道出了山鄉(xiāng)巨變,,又道出了對幸福生活的眷戀。
邢義和生活的變化只是村里變化的一個縮影,。盤點近年來北辛窯煤業(yè)公司扶貧路上的軌跡,。一串串成績躍然紙上:
2018年,投資60萬元,,在李家溝,、斜坡村兩個省級扶貧村扶植肉牛養(yǎng)殖項目,采取“政府+合作社+農戶”模式運營,,當年脫貧并持續(xù)受益,。
2019年,多方籌集資金100余萬元,,在李家溝百年水磨坊及30多年傳統大梁榨油坊舊址,,建成了集農業(yè)生產、文化傳承,、觀光旅游,、產品加工、餐飲住宿于一體的集群化新型文旅產業(yè)模式,。
為三村圍圍墻,、設村標、建公廁,、打水井,、修道路,改造危房,、修復村燈,、硬化廣場、建愛心超市……
產業(yè)興了,,鄉(xiāng)村美了,,群眾富了,。4年間,北辛窯煤業(yè)幫扶的三個村有了明顯的變化,,但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從未改變,。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如何推動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有機銜接,北辛窯煤業(yè)充分利用寧武縣一縣一策實施“援西計劃”契機,,做好鄉(xiāng)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在大水口村,投入2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小米加工項目,,計劃2021年8月建成投用,帶動本村及周邊小雜糧種植規(guī)?;?、產業(yè)化。并依托明長城大力發(fā)展窯洞居,、農家樂,、民俗文化,推動全村文旅產業(yè)發(fā)展,。
——在李家溝村,安排20萬元擴建肉牛養(yǎng)殖牛棚,,到2023年,,戶均將增收9500元,增幅25%,。并利用大梁壓榨油等特色農產品經濟賣點,,年收益5萬元,戶均分紅約1500元,。
——在斜坡村,,投入20萬元斜坡村入股寧武縣西馬坊鄉(xiāng)旅游項目,按2020年10%,、2021年15%,、2020年20%比例為斜坡村32戶貧困戶分紅,到2022年戶均收益1250元,。
——發(fā)揮國有企業(yè)擔當和社會責任,,全力推動北辛窯煤電一體化項目,實現“龍頭拉動,、效益覆蓋”,,并探索建立企業(yè)和鄉(xiāng)村聯系,、幫帶發(fā)展新型結對幫扶模式,促進邊緣及配套產業(yè)發(fā)展,。
——持續(xù)走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路子,,讓產業(yè)旺起來,環(huán)境美起來,,鄉(xiāng)愁濃起來,,農民富起來,人才動起來,,確保脫貧不返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