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云講壇”,5月26日邀請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院長戴向明,,講解“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的發(fā)掘過程,、考古收獲與學術價值。
戴向明,,1993年北京大學考古系碩士研究生畢業(yè),,2002年赴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考古系攻讀博士研究生,獲博士學位,。他長期在山西運城地區(qū)從事田野考古,,主持了運城盆地東部新石器至早期青銅時代區(qū)域系統(tǒng)調查,以及絳縣周家莊史前遺址的發(fā)掘,,這兩個項目先后被列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子課題,。2018年開始,戴向明又主持絳縣西吳壁夏商冶銅遺址的發(fā)掘,。
西吳壁遺址位于絳縣古絳西吳壁村南,,地處涑水河北岸的黃土臺塬上,南距中條山約6公里,。2018至201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及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在西吳壁遺址開展了大規(guī)??脊殴ぷ鳎醪礁闱辶诉z址范圍與聚落結構,,遺址面積達110萬平方米,,二里頭、二里崗期遺存分布面積約70萬平方米,;中心區(qū)位于遺址東部,,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兼有仰韶,、廟底溝二期,、龍山、二里頭,、二里崗及周,、漢,、宋等時期遺存,其中以二里頭,、二里崗時期的冶銅遺存最具特色,。
通過對出土冶銅遺存進行科技檢測,可知西吳壁遺址冶銅作坊的產品為純銅,,說明該遺址是一處以冶煉純銅為主,,兼可制作小型工具的聚落。這是學界首次在鄰近夏商王朝的腹心地帶發(fā)掘專業(yè)冶銅遺址,,填補了冶金考古的空白,。年代早、規(guī)模大,、專業(yè)化程度高的西吳壁遺址,,為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與控制、開發(fā),、利用銅這種戰(zhàn)略資源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最后,,戴向明還回答了觀眾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