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2月18日電(記者袁汝婷)“進艙”第一天,,“95后”女孩蔣含鈺提著形形色色的箱子,來回爬了十二三趟樓,,幫入住方艙醫(yī)院的患者搬行李,。防護裝備裹得密不透風,她感覺“有點缺氧”,。
湖南常德市第一中醫(yī)醫(yī)院護士蔣含鈺,,是湖南援助湖北國家中醫(yī)醫(yī)療隊的隊員。2月10日,,她和同事們抵達武漢,,支援江夏大花山戶外運動中心方艙醫(yī)院。
在湖南醫(yī)療隊40名隊員中,,有6人來自常德市第一中醫(yī)醫(yī)院,,都是“80后”和“90后”。蔣含鈺是其中年齡最小的,,為了更好地“戰(zhàn)斗”,,她剪掉了一頭長發(fā)。
“2003年非典時我才8歲,,覺得穿著白衣服保護我的人好神圣?,F(xiàn)在,我也想去保護別人,?!笔Y含鈺講述“請戰(zhàn)”初衷,“我是黨員,,我相信這里需要我,。”
“艙”里的工作細致瑣碎,。蔣含鈺除了要輔助醫(yī)生,,還要負責領餐、送飯,、打水,、排床位、發(fā)中藥,、搬行李,、陪護老人上洗手間……她雙腿一直在出汗,“出艙給病人領餐,,風一刮,,濕乎乎的特別冷。”
6人中年齡最大的是38歲的唐明杰,,他是常德市第一中醫(yī)醫(y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yī)師,?!翱挂呔褪谴蛘?,武漢就是最前方,要戰(zhàn)就要在前方戰(zhàn),?!碧泼鹘芡瑯又鲃訄竺г薄?/p>
第一天“進艙”工作結束,,交接班時,,他寫了七八條提醒建議——
比如,一些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日常藥物還剩幾天量,,需要補充備齊;患者反映醫(yī)院頂燈太亮,,能否提供眼罩助眠,;老年患者多,能不能給定點洗漱的地方安裝防滑設備,;建議增加移動洗手間,;糖尿病病人不能挨餓,建議另外供餐,、提早送餐……
“我們要盡量要求自己成為‘全能’戰(zhàn)士,,事無巨細地幫病人解決各種問題,因為在這里,,我們是他們最依賴的人,。”唐明杰說,。
方艙醫(yī)院里的這群年輕人,,是白衣天使,是生活百科,,還是知心人——
這兩天,,唐明杰碰到一位60來歲的女患者,體溫,、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都穩(wěn)定,精神卻很緊張,。他一遍遍耐心開導:“阿姨,,我們就守在你旁邊,不要怕。你的各項指標都好,,要有信心,。”
方艙醫(yī)院里,,有些患者的家屬還在ICU接受治療,,有些患者對新冠肺炎感到恐懼,還有患者不適應封閉空間而焦慮……于是,,心理疏導就成了醫(yī)護人員的日常任務,。
他們帶著患者練起了八段錦和太極拳,跳起了廣場舞,,唱起了歌,。這既是為了鍛煉身體,更是為了疏導情緒,。
許多人不知道,,穿著厚重的防護設備,做些劇烈動作,,醫(yī)護人員就會感到氣促,。“跳舞尤其累,,就像被人捂住了鼻子,。”唐明杰能清楚感覺到汗液順著身體往下流,。
2月15日晚上7點,,蔣含鈺也滿身疲憊地下班了。她走進換衣間,,一步步脫下自己的三層帽子,、兩層口罩、三層鞋套,、三層手套,、一層防護服和一層隔離衣。
她小心翼翼,,每進行一個流程都洗一次手,,每次洗兩分鐘。一整套程序下來,,20多分鐘就過去了,。回到駐地,,又洗頭洗澡,、拿消毒液浸泡衣服、用微波爐熱晚飯……收拾停當,已是深夜,。
她告訴記者,,終于能躺下休息時,自己腦海里卻突然出現(xiàn)了幾天前的畫面——在長沙南站,,40位“戰(zhàn)士”列隊站立,,預備奔赴前線?!澳敲炊嗳硕汲粋€方向去,,想起來就很受鼓舞,?!蹦贻p的女孩微笑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