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總結出來的養(yǎng)生之道,,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由冬天的“慣性”所致,春季人體血管還處在收縮狀態(tài),,溫度調節(jié)系統(tǒng)功能較低,,只有適當多穿些衣服,才能適應忽冷忽熱的天氣變化,,否則,,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同時,,在一定范圍內,,“春捂”也是一種抗熱鍛煉,使得人體能自然適應即將到來的炎熱的夏季。而秋天,,天氣是逐日變涼的,,9~10月份,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溫雖降至10~20攝氏度,,但一般還是“涼而不寒”,,過早地穿上厚衣服,身體與“涼”接觸太少,,體溫調節(jié)中樞得不到應有的鍛煉,,調節(jié)體溫的能力就下降,人體的抗寒能力隨之下降,,這就很難適應寒冷的冬季氣候,,所以適當?shù)亍皟觥币幌律眢w,會增加皮膚和粘膜對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人體的抗病防病,。
我國氣候專家也通過觀測分析,把“室內外溫差”作為一種氣候指標,,以此進一步佐證“春捂秋凍”的科學性,。氣候觀測表明,由于房屋的熱惰性和溫度變化趨勢的不同,,春季室內氣溫低于室外(室內外溫差為負值),,秋季室內外溫差則為正值。這就很容易解釋“春捂秋凍”了:春季從溫暖的室外進入冷涼的室內,,如果不多穿衣春捂,,則容易受寒致病,;秋季室內溫度相對較高,,進入室內后,則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
但“春捂秋凍”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以“秋凍”為例,當時令步入暮秋(10月底至11月),,天氣已明顯有些寒意,,尤其是早晚,氣溫常常都在10攝氏度左右,,這時就應該及時添加衣服和棉被,,否則,健康人極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氣管炎,、哮喘,、消化性潰瘍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誘發(fā)或加重病情,。
暮秋時節(jié),,天氣變化比較頻繁,北方冷空氣時常入侵,,“一場秋雨一場寒”,,這樣的氣候規(guī)律對心血管病患者也是不利的,如果一味地注重“秋凍”,,一旦氣溫突降,,肌膚被寒冷侵襲,人體血管會突然收縮,,動脈平均壓力升高,,心肌需氧指數(shù)相應增高,心血管病的發(fā)病率就會明顯上升,。氣象資料表明,,11月是一年中氣溫變化幅度最大的月份,平均達7~10攝氏度,,北方地區(qū)常常會有寒潮入侵,,所以心血管病患者及其家屬在這一時段要特別關注天氣預報,當有寒潮或冷鋒天氣出現(xiàn)時,,不僅要增添衣被,,患者早晚出門時最好能戴上口罩,以減少冷空氣的直接刺激,。對于一些年老體弱者,,深秋時節(jié)不必固守“秋凍”法則,,因為“暮秋”和“初冬”并沒有什么明顯的界線,,只要有寒潮降臨,即可遵循冬天的一些養(yǎng)生之道,。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復雜。同樣是秋天,,北方和東部地區(qū)多半秋高氣爽,,而華西一帶卻常常秋雨綿綿,所以,,這一地區(qū)的關節(jié)炎患者必須注意“秋捂”,,即秋雨之時注意加強關節(jié)的保暖(如帶上護膝),以避免或減輕關節(jié)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