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12日消息(記者王子衿)“駕馭油龍上戰(zhàn)場,戰(zhàn)爭動脈堅如鋼”,。這是聯勤保障部隊某輸油管線團四級軍士長吳勇的夢想,。
見到吳勇時,,他正指揮官兵進行門橋架設訓練,,皮膚黝黑,,連心眉下目光如炬,。

圖為吳勇在指揮官兵進行門橋架設訓練(央廣網記者王子衿攝)
如果說油料是戰(zhàn)爭中的“糧草”,,管線兵就是“糧草”的守護者。戰(zhàn)爭爆發(fā)在哪里,,油料就輸送到哪里,;戰(zhàn)線延伸到哪里,管線就架設到哪里,。
由一根根短管器材架起的門橋堅挺穩(wěn)固,,若在戰(zhàn)時,它將成為管線兵搭建輸油管線時用于穿越公路架橋的最常用器械,。這種立足該管線團現有裝備,,重新設計組裝的新式門橋,就是由吳勇設計,。
由于制式門橋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損,,可能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2013年,,吳勇萌生了設計新式門橋的想法,。畫圖紙、搭積木,、焊架子,,這個從小喜歡搗鼓各種設備,自稱“高中學歷,,小學文化”的士兵經過一遍遍實驗,,不但讓新式門橋穩(wěn)固地“站”了起來,還創(chuàng)新了門橋搭設方式,。
“小胖吳”:一選取士官就當上大隊最年輕的泵站長
吳勇身上有著很多“光環(huán)”:被中央軍委表彰為“全軍備戰(zhàn)標兵個人”,,獲全軍士官優(yōu)秀人才獎二等獎,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初入伍時,,他還有個外號叫“小胖勇”。
生于云南昭通的吳勇家中兩代9人從軍,,叔叔馳騁沙場的故事在他內心埋下了一顆建功軍營的種子,。2016年,這顆種子生根發(fā)芽,,吳勇如愿來到部隊,。

近日,記者跟隨“祖國,,請放心”網絡名人進軍營暨網絡媒體國防行活動走進吳勇所在的管線團,,官兵正在進行管線維修課目展示。(央廣網記者王子衿攝)
在吳勇老鄉(xiāng),、輸油管線團管線戰(zhàn)士黃金海的記憶里,,吳勇剛入伍時有點胖,人送外號“小胖勇”,有老班長并不看好他,。
新兵第一年,,為了啃下泵機操作這塊“硬骨頭”,吳勇每天在午休時研究泵機結構原理,。泵機箱空間狹小,,布滿數十個閥門開關,他對照廠家配發(fā)的結構圖紙和說明書,,鉆進泵機箱里逐一認清,、熟悉。沒一個月,,吳勇整個人就變得又黑又瘦,,雙手也磨出了老繭。
記者問及午休“加練”是否會存在休息時間不足的問題時,,吳勇則說:“對我個人的習慣來講,,午休睡覺是在浪費時間?!?/p>
憑著這樣的刻苦和努力,,吳勇在短時間內就啃下了1400多頁的訓練教材,義務兵期間就成為泵機操作的技術能手,,能夠獨立帶隊完成“懸掛穿越”這一最難科目的訓練,,一選取士官,,便當上大隊最年輕的泵站長,,熟練掌握管線兵30來個專業(yè)。
曾經不被部分人看好的“小胖勇”,,僅用兩年時間,,就讓別人刮目相看。
“兵專家”:駕馭“油龍”的聯保尖兵
輸油管線團戰(zhàn)士向昊軒可以毫不費力地叫出吳勇的幾個“別號”:管線通,、兵專家,、維修大拿……即便不了解吳勇的過人之處,僅聽這些“別號”也能看出官兵們對他的佩服,。
6類33樣管件器材共1噸多重,,有時一天要來回搬20余趟,肩膀磨破是家常便飯,,脫下上衣就是血漬一片,;手上的血泡起了挑、挑了起,,留下的老繭越來越厚……吳勇下“血本”訓練的背后,,源于一次演習被“除名”后的“羞愧感”。
2009年一次演習中,吳勇負責的泵機出現了故障,,由于無法及時排除,,演習導調組直接下令越站輸送,他們泵站被排除在演習之外,?!爱敃r覺得特別羞愧,也很深刻地認識到管線兵同時也應該是‘多面手’,,所以那時候就開始了泵機操作,、裝備維修、車輛駕駛等的學習,?!眳怯赂嬖V記者。

吳勇進行管線搬運維修資料圖(央廣網發(fā)聯勤保障部隊某輸油管線團)
吳勇的營長胡北平為記者列出了一組數據:入伍13年,,吳勇先后參加了重大任務16次,,次次都沖鋒在前;他參與編寫專業(yè)教材2部,,撰寫各類教學教案30余本,,總結出52條操作心得,本本實在管用,;他能夠駕馭布(收)管車,、吊車、整裝整卸車等全團所有主戰(zhàn)裝備,,考取了司泵員,、管線裝備修理工等6本專業(yè)證書,個個貨真價實,;他勝任管線專業(yè)28個工種,,能操作11類應急救援裝備,樣樣駕輕就熟,。
“上陣能指揮,、上裝能操作、上車能駕駛,?!睉?zhàn)友們對吳勇如此評價。
“阿勇”:爸爸在哪,,我們的家就在哪
“我媽平時會在廚房掛一只火腿舍不得吃,,因為那是阿勇最喜歡吃的,專門給他留著,?!眳怯碌钠拮酉呐e梅及其家人提起他時,,自豪也心疼。
從初中同學到戀人再到夫妻,,夏舉梅和丈夫吳勇已經走過了17個年頭,。和每個軍人家庭一樣,聚少離多的無奈讓夏舉梅多了絲辛酸,,丈夫身上那份軍人特有的責任和擔當又讓她時常被感動,。
吳勇入伍后買過的衣服很少,但給老人看病買藥卻非常舍得花錢,,“婆婆患有嚴重的風濕性關節(jié)炎,,用過的西藥、藏藥,,甚至是緬甸藥,,毫不夸張地說,足足有一背簍”,;夏舉梅父親患有失眠,,吳勇想接他到昆明治療,拗不過老人嫌路遠看病貴,,他又找到專家將藥品寄回去,;誰家壞了東西,只要吳勇休假在家,,都喊他去修,,而吳勇從來不會拒絕……在夏舉梅的描述里,吳勇溫和,、能干,、孝順,是“靠得住的丈夫”,。
去年底,,吳勇上士服役期滿后,,夏舉梅也曾勸過吳勇轉業(yè)回家,,但丈夫回避的眼神、緊皺的眉頭讓她明白吳勇舍不得離開部隊,,也不忍心再勸丈夫離開,。

圖為吳勇所在的管線團進行課目訓練(央廣網記者王子衿攝)
“有一天他跟我說,如果自己退伍了,,退伍費可以不要,,只要團里給他一根管線做紀念。那一刻我就把一肚子的委屈和想說的話都咽了下去,?!毕呐e梅說,。
如今,在吳勇的影響之下,,兩人三歲半的女兒不僅喜歡迷彩,,知道關心爺爺奶奶照顧弟弟,還會告訴媽媽:“爸爸在哪,,我們的家就在哪,。”